11月29日冯小刚力作《一九四二》正式登陆大银幕。贺岁档硝烟弥漫,李安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珠玉在前,后有“现象级黑马”《泰囧》夹击,《一九四二》并未如华谊之前预料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。截止12月19日,《一九四二》的累积票房为3亿6200万,从排片比例可知,突破4亿基本无望。对《一九四二》这部电影,观众、媒体人、影评人以及院线普遍认为: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失去了态度,艺术野心没实现反而沦为商业泡影。 文/秦婉
电影解析
《一九四二》海报
冯小刚导演电影《一九四二》筹备近20年,在开拍之初就被各大媒体、影评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,上映前更是有票房十亿的预期。而华谊与院线在上映前定下了“片方越分越多”的阶梯分账比,显示出了强大的自信。
然而,在上映20多天之后,根据电影票房贴吧统计,截止12月19日,《一九四二》的累积票房为3亿6200万,从排片比例可知,突破4亿基本无望。这低于《唐山大地震》和《非诚勿扰2》,对于2.1亿的投资,对于“独孤求败”的冯小刚来说,并不算是一个好成绩。
记得在6月的发布会上,冯小刚对于业内专家不看好《一九四二》票房一事并不服气,“大家不看好这样一个逃荒题材,但事实又会让很多专家大跌眼镜,这回他们会把眼珠子跌出来。历史一次次地证明,我没说过大话。”制片人王中磊在罗马电影节接受采访时也坦言“虽然该片慎谈商业属性,但还是寄予了它打破华语片票房纪录的期望”。
不过,当票房遭遇逆袭时,冯小刚一开始还称“我们一周就有两亿,两周就是四亿,是真正的票房冠军”,到领取《新周刊》年度新锐电影大奖时坦言“用奖杯赢回了在票房上的损失”,心情也算是高低起伏。究竟是什么让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电影最终只得到了差强人意的票房?除了外在对手的原因之外,是否还有电影和导演本身的缘故呢?
《少年派》、《一九四二》与《泰囧》的百度指数对比
【用户反应】
宣传强势关注度却完败
从百度指数的对比图可以看出,《一九四二》在前有《少年派》,后有《泰囧》的情况下,用户关注度基本上是完败。但在媒体关注度方面,《一九四二》是大面积领先的,华谊在营销宣发方面一向做得非常专业有力,媒体也给了最大的支持。
【媒体反应】
正评:“没有态度”对得起这个题材
在《一九四二》上映之初,《新京报》关注的是中国电影的重大题材到底能拍到什么程度。“没有谁比冯小刚更适合这个挑战……这是一部老老实实的电影,无法想象如果影片用‘更现代’的手法回顾历史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,恰恰是冯小刚的‘没有态度’对得起这样一个题材——只提出问题,不试图僭越历史和他人来回答问题、解决问题。我们只需要记住。”
反议:境界不够,艺术野心沦为商业泡影
《京华时报》的观点则相反,认为虽然冯小刚具有悲悯苍生的那种普世价值观,但他却不能亮起嗓子为民呐喊,更没有信心为民寻找出路。“《一九四二》无法真正触及人心。他有坚守,但更多的是妥协;他有蜕变,但更多的是遗憾。于是,一切艺术的野心,都最终沦为商业的泡影。若妄图以‘只审视不表态’的气度来铺陈历史,那他的境界还远远不够。”
《长江日报》则认为好莱坞两大影帝在“打酱油”。“布罗迪角色空间不大,并没有体现出其好莱坞影帝的价值,蒂姆?罗宾斯则没有个性可言,看不出动用他来出演的必要。”
干扰:冯小刚对待观众的心态难以强求票房
比起评论电影,冯小刚在宣传中称“观众不是我的上帝”的言论似乎更引发网友热议。《新京报》发评论认为,既然冯小刚这样看待自己和观众的关系,那就不能强求票房高企了。“倘若从此心态出发拍电影,还要求人们都来贡献钞票,就显得不近人情甚至无厘头了。”
《南方都市报》则发起了调查“你最希望在贺岁档里看到怎样的电影”,结果有67%的观众选择“轻松爆笑的喜剧”,更是显现出了《一九四二》的不合时宜。
随后,媒体的报道倾向逐渐转向《少年派》,与观众的选择和当时的热点站在了一起。
总结:最主要贡献是“认识历史”
总体而言,媒体借助《一九四二》做了不少重新挖掘历史的工作,尤其河南当地的报纸给了大幅版面回顾1942年的大饥荒,凤凰娱乐也推出了“河南人眼中的1942”策划纪录片试图给看过《一九四二》的网友更多思考。
如同影评人韩浩月说的,很多人是通过这部电影,才了解到了1942年河南饿死300万人的历史,单从这点看,《一九四二》的人文贡献就达到了。也正因为该片只以历史真相的视觉再造来提醒国人,《新周刊》才颁发给冯小刚和《一九四二》年度新锐大奖。
至于电影本身艺术和商业层面上的成就,《一九四二》的反应就比较平淡了。